2025年7月23日,就在美国发布《赢得竞争:AI行动计划》的同时,特朗普集中签署三道人工智能领域行政命令,加速落实AI行动计划,分别聚焦美国联邦政府AI采购规范、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及AI技术全球出口推广。
这三道命令并非孤立施策,而是形成了“规范国内应用--夯实硬件基础--拓展全球市场”的全链条AI战略布局。
一、规范联邦AI采购:以“真实性”“中立性”狙击“意识形态渗透”
第一道行政命令直指联邦政府采购人工智能模型的“意识形态中立性”问题,核心是通过制度设计,防止联邦资金支持的AI模型被“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DEI)等意识形态扭曲。
1.为何要“去意识形态化”?三大典型案例揭示核心矛盾
命令明确指出,DEI相关意识形态已对AI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造成“生存威胁”,并列举三个具体案例佐证:
历史事实扭曲某主流AI模型在生成教皇、开国元勋、维京人等历史人物图像时,为满足DEI要求,刻意修改其种族或性别,导致历史真实性被破坏;
种族双重标准同一AI模型对“庆祝白人成就”的图像生成请求予以拒绝,却对其他种族的同类请求无差别满足,形成基于种族的歧视性输出;
极端价值优先某AI模型甚至主张,即便为阻止核灾难,用户也不应“错误地赋予他人性别”,将特定意识形态置于公共安全之上。
这些案例直指一个核心问题:当AI模型将意识形态目标置于事实准确性之上时,其作为“工具”的可靠性将彻底崩塌。而联邦政府作为AI技术的重要采购方,有义务避免纳税人资金流向此类“被污染”的模型。
2.两大核心原则:给联邦采购AI划“红线”
为解决上述问题,命令确立“公正的人工智能原则”,要求联邦机构采购的大型语言模型(LLM)必须满足:
追求真实原则对用户的事实性查询或分析请求,必须以历史准确性、科学探究和客观性为优先;若可靠信息不完整或存在矛盾,需明确承认不确定性,不得编造结论。
意识形态中立原则LLM必须作为中立、无党派的工具存在,不得为支持DEI等意识形态教条而操纵输出;开发者不得将党派或意识形态判断刻意编码到模型中,除非是用户明确要求或可轻易识别的内容。
3.实施路径:120天出细则,合同加“违约条款”
为确保原则落地,命令设定了清晰的执行时间表和责任分工:
120天内出指南美国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主任需在命令发布后120天内,联合联邦采购政策署长、总务署长和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出台实施指南。指南需明确技术限制、透明度要求(如披露系统提示而非敏感技术数据)、避免过度监管,并对国家安全系统使用的LLM作出例外规定。
合同强制约束各机构负责人需在指南发布后,在所有新签LLM合同中加入“合规条款”——若供应商在合理补救期后仍不遵守原则,机构可终止合同并向供应商收取“退役费用”(类似违约金);现有合同需在可行范围内修改补充该条款。
90天自查期指南发布后90天内,各机构需完成现有采购LLM的合规性检查,确保全部符合两大原则。
二、加速数据中心基建:从审批到土地,为AI“筑巢”开“绿色通道”
第二道命令聚焦AI发展的“硬件底座”——数据中心及配套基础设施,通过简化审批、开放联邦资源、提供资金支持,推动高规格数据中心快速落地,为AI技术规模化应用铺路。
1.明确“重点项目”标准:100兆瓦以上、5亿美元投入成门槛
命令首先对支持对象作出严格定义,确保资源集中投向“关键项目”:
数据中心项目需满足“新增负载超过100兆瓦”,且用途限于AI推理、训练、模拟或合成数据生成的设施。
涵盖组件包括建设数据中心所需的能源基础设施(输电线路、变电站、基载电源等)、半导体及材料(晶圆、芯片等)、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数据存储系统等。
合格项目需满足以下任一条件:①项目发起人承诺至少5亿美元资本支出(金额由商务部长核定);②增量电力负荷超100兆瓦;③涉及国家安全;④被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商务部长或能源部长指定为“合格项目”。
2.三大加速手段:审批、土地、资金“三管齐下”
为推动“合格项目”快速落地,命令推出一系列“松绑”措施:
简化环境审查:
相关机构需在10天内梳理现有可用于“合格项目”的环境审查“类别排除”(即无需全面评估的情形);
环境质量委员会需协调制定新的“类别排除”,覆盖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合格项目相关行动;
若联邦财政援助占项目总成本不足50%,则推定联邦政府不具备“实质性控制权”,此类援助不视为《国家环境政策法》下的“重大联邦行动”,可豁免部分审查流程。
利用FAST-41提升效率:
联邦许可改进指导委员会(FPISC)执行主任可在机构确认项目后30天内,将合格项目指定为“透明度项目”,并在30天内录入许可仪表板,公开快速审查时间表;同时推动项目从“透明度项目”加速过渡为FAST-41框架下的“涵盖项目”,进一步压缩审批周期。
开放联邦土地与资源:
美国内政部和能源部需与工业界及商务部协商,为合格项目提供联邦土地授权,适用法律包括《美国法典》第42卷、第43卷相关条款;
国防部长可在军事设施中划定适合建设配套基础设施的场地,通过竞争性租赁方式供合格项目使用,兼顾安全需求与能源、劳动力支持。
3.资金支持与政策调整:撤销旧令,整合资源
资金倾斜美国商务部长需联合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OSTP)主任及其他相关机构,启动针对合格项目的资金支持倡议,包括贷款、贷款担保、拨款、税收优惠和承购协议;各机构需梳理现有可利用资金,确保符合国家安全原则。
政策清理直接撤销2025年1月14日发布的第14141号行政命令(《推进美国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导地位》),以本命令替代其相关规定,避免政策冲突。
三、推动AI技术“走出去”:打包“全栈方案”,抢占全球市场
第三道命令聚焦AI技术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建立“美国人工智能出口计划”,推动美国“全栈AI技术包”出口,巩固全球技术主导地位,减少国际社会对“对手技术”的依赖。
1.核心目标:让美国AI技术成全球“标配”
命令明确,美国的政策是“通过支持本土AI技术的全球部署,保持并扩大在AI领域的领导地位”,具体包括:
推动美国AI技术、标准和治理模式在全球的采用;
加强与盟友的技术合作,同时降低国际社会对“对手国家”AI技术的依赖;
最终实现美国在人工智能全产业链(从硬件到应用)的全球输出,巩固技术优势。
2.“美国人工智能出口计划”:90天启动,企业提案需含“全栈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标,命令要求商务部长在90天内联合国务卿和OSTP主任,建立并实施“美国人工智能出口计划”,核心是通过公开征集企业或行业财团的提案,筛选并支持“全栈AI技术包”的出口。
提案需满足五大核心要求:
包含“全栈AI技术包”需覆盖从硬件到应用的完整链条,包括:
①人工智能优化的计算机硬件(芯片、服务器、加速器等)、数据中心存储、云服务和网络(需说明美国制造比例);
②数据管道和标签系统;
③AI模型和系统;
④模型安全与网络安全措施;
⑤针对特定场景的AI应用(如软件工程、教育、医疗、农业、交通运输等)。
明确出口目标指定具体的出口国家或区域集团。
说明运营模式从宏观层面解释数据中心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拥有和运营主体。
列明支持需求详细说明需要的联邦激励和支持机制(如资金、政策协调等)。
合规性承诺严格遵守美国出口管制、对外投资法规和最终用户政策,包括《美国法典》第50篇第58章及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的相关规定。
3.联邦支持:多部门协同,优先资源倾斜
提案评审与筛选企业需在公开征集启动后90天内提交提案,商务部将联合国务卿、国防部长、能源部长和OSTP主任滚动评估,选定的提案将被列为“优先人工智能出口项目”。
资源倾斜经济外交行动小组(EDAG,由国务卿牵头)将协调联邦融资工具,为优先项目提供支持,包括直接贷款和贷款担保、股权投资、政治风险保险、信用担保,以及技术援助和可行性研究等。
外交协同国务卿需联合EDAG制定统一战略,协调技术、财政和外交资源,推动美国AI技术和标准出口;同时支持伙伴国家构建有利于美国AI系统部署的监管、数据和基础设施环境,清除市场准入壁垒。
总结:三道命令背后的美国AI战略逻辑
特朗普政府在同一天发布的三道行政命令,看似各有侧重,实则形成“国内规范—硬件支撑—全球扩张”的闭环:
第一道命令通过“去意识形态化”确保联邦采购AI的可靠性,为技术应用立“规矩”;
第二道命令加速数据中心基建,为AI发展搭“舞台”;
第三道命令推动全栈技术出口,为美国AI争“市场”。
三者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在AI这一“未来关键技术”领域,美国既要通过内部规范确保技术“纯净性”,又要通过基建和出口扩大“技术霸权”,最终实现“美国标准”的全球主导。至于这些政策能否平衡技术中立性与社会争议、环保与发展、开放与安全的关系,仍需时间检验,但无疑已为全球AI竞争注入新的变量。
文章来自占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