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竞逐“天空之城”,山东将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标志性应用示范项目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新闻发言人介绍,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将其作为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关键抓手,积极布局、系统谋划、全力推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将低空装备列入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会同省交通运输厅连续两年征集发布低空领域重点产品和典型应用场景,推动山东低空产业步入创新引领、场景驱动、融合发展的快车道。总体上看,全省低空产业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制造服务协同发展。当前,山东低空产业呈现制造和服务一体化发展态势,经营服务规模大于生产制造。目前全省拥有经营性无人机企业达到1400余家,居全国第3位。从制造环节看,主要以综合集成为主,涵盖了工业级无人机、通航飞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及关键系统等主要领域,培育通用飞机和无人机整机、发动机、零部件和航空材料研发制造企业400余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是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围绕低空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着力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优质企业培育。在工业无人机领域,省内部分产品在续航及载重能力、复杂环境适应性、载荷多样性等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前沿方向,山东部分企业参与了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与验证飞行;航空复合材料、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等关键配套能力也正在加速布局与提升。
三是场景应用不断拓宽。坚持“以用促产、以用兴业”,大力推动低空技术产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多个领域培育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在医疗急救领域,多地已实现血液、急救药品、检验样本的无人机即时配送,为生命救援开辟“空中通道”;海岛、山区等交通不便区域的物资运输难题,也正通过无人机得到有效纾解;城市管理中的违章建筑巡查、交通流量监测、大型活动安保等,也因无人机的加入而更加高效智能。
四是集聚效应加速形成。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等地依托产业基础和本地优势,正加速形成特色鲜明的低空制造与服务园区。比如,济南低空产业示范基地构建“通航+改装”一体化产业园区,可满足无人驾驶航空试验、航空应急救援等方面需求。滨州高新区无人机产业园引进南京长空、成都纵横等头部企业,着力打造工业级无人机生产制造集聚区、低空飞行管理与应用示范区。威海双岛湾低空经济产业园启动建设,引进亿航智能、万丰航空等龙头企业,将形成整机制造、零部件配套的产业链群。
下一步,山东将牢牢把握低空经济发展的战略窗口期,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更创新的精神,努力将低空产业打造成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和闪亮名片。
一是加强产业链建设。充分发挥“链长制”作用,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加强产业布局,加快打造覆盖装备制造、行业应用等关键环节的产业链体系。着力塑强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优势企业,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强对产业链的牵引和支撑作用。组织开展融链固链对接活动,推动整机企业与配套企业、运营企业加强合作,带动平台项目建设及运营服务发展。
二是提升产品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联合用户、科研机构等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加强动力系统、飞控系统、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建立省工业级无人机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技术演示中心等,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加快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举办“第一届山东省低空装备产业链创新创业大赛”,以赛助创、以赛促产,为产业链发展增智赋能。推动成立省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低空产业发展提供标准支撑保障。
三是深化场景应用推广。发挥无人机等低空装备覆盖范围广、灵活机动、高效快速等优势,持续拓宽应用边界,支持在市政管理、线路巡检、物流运输、海洋监测等领域先行先试,不断扩展应用场景。定期遴选推介典型应用场景,建立优秀案例和解决方案库,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标志性应用示范项目。
四是构建完善产业生态。建设高水平低空产业园区和创新平台,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高效集聚,建立标志性领军人才、企业紧缺人才需求清单,为人才精准引育提供有效支撑。引导省内企业深入挖掘细分市场应用需求,与国内头部企业加强对接,主动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同时,聚焦产业链重点环节,积极争取头部企业来鲁布局,持续提升集聚效应,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低空产业集群。
■ 50个重点产品、30个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低空产业“山东样板”
为充分挖掘和展现低空领域的创新产品应用,培育打造低空产业新标杆,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省交通运输厅面向全省征集了一批低空领域产品和应用场景。经企业自愿申报、有关部门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遴选出技术水平先进、应用效果突出、推广价值较大的50个重点产品和30个典型应用场景。这一批产品和场景的主要特色,可以概括为“体系完整、产品突出、场景多元、协同发展”四个特点。
一是产品体系完整,覆盖全产业链。入选的50个重点产品涵盖整机、平台系统、零部件及配套产品三大类别。其中,整机类包括大型无人运输机、复合翼无人机等15种产品,平台系统类有智慧低空飞行管控平台、低空智联网运营服务平台等11种,零部件及配套产品类包含轻型航空发动机、量子雷达、碳纤维材料等24种,基本覆盖从核心设备到配套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二是创新导向鲜明,核心能力突出。50个重点产品聚焦技术突破,如光量子雷达、轻型航空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彰显了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平台系统普遍融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像无人机AI赋能平台、数智低空大脑等,提升了低空领域的智能化水平。
三是场景覆盖广泛,贴近现实需求。30个典型应用场景涉及文化旅游、物流快递、医疗服务、海洋巡检等10余个领域,既有尼山圣境空中游览、泰山航空运动等文旅场景,也有紧急物资运输、医疗救援等民生服务,还有海洋巡检、生态环境巡检等专业应用,实现了低空经济与多业务多领域的深度融合。比如,青岛积米崖港和灵山岛实现了海岛低空物流常态化运营,用于应急物资、重要文件、鲜活海鲜等高时效类物品的空中速递,原本单程需30-40分钟的水运路程,现在“10分钟即达”;山东高速华通航空可为紧急医疗情况提供高效救援服务,覆盖严重创伤、海上救援、婴幼儿救援等多种类型,今年3月成功完成山东省最小出生胎龄危重早产儿空中转运,打破航空医疗救援最小年龄记录。
四是产品场景协同,示范效应显著。重点产品研发为典型场景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比如:海岛低空物流场景,依托复合翼无人机等产品实现高效运输;无人机海上作业场景,借助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提升海上执法监管与巡查服务效能。总体上看,形成了“产品创新-场景落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为低空经济发展树立了标杆。
■ 22个通用机场、524个无人机起降平台,建成4100余套低空通信导航监视设施,实现重点空域基本覆盖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飞行起降设施方面,利用运输机场富余能力和优质资源,完善低空飞行保障设施,全省6个运输机场实现“运通融合”发展,日照机场建成投用全国首个强化草地机坪,满足各类型低空飞行器起降保障。依托全省22个通用机场,推动有人机无人机融合飞行,全方位支持低空场景创新应用。结合综合立体交通体系,集中布局建设垂直起降设施,去年以来建成无人机起降平台285个,总量达到524个;建成低空飞行营地4个,总量达到9个。
在服务保障设施方面,融合运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演进、北斗导航、卫星通信、ADS-B(自动相关监视广播系统)等技术,建成4100余套低空通信导航监视设施,实现重点空域基本覆盖。在智能网联系统方面。建成省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动实现低空飞行一键申报、随报随批;试运行济南、青岛、日照、滨州等市级服务管理平台。
下一步,省交通运输厅将以“全域覆盖、全程服务、全国领先”为目标,以“融合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研究制定低空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加快完善服务保障设施体系,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建强支撑。
一是建好起降设施网,让低空用户飞得“顺心”。坚持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布局建设网络化、集成型、多用途的起降设施体系。支持在新建枣庄、聊城等支线运输机场同步完善低空飞行保障设施,打造运通融合标杆机场。统筹规划跑道型通用机场,年内投用蓬莱卧龙、临沭蛟龙、临沂费县通用机场。加快建设3级(枢纽型起降场+中心型起降场+数字化起降点)8类(生产作业、公共服务、安全巡检、物流配送、低空交通、文化旅游、飞行培训、试验试飞)起降平台,力争年内建成枢纽型起降场5个、中心型起降场10个、数字化起降点100个。
二是建好低空保障网,让低空用户飞得“安心”。规范推进低空通信感知、导航定位、气象信息、监管处置等设施建设,构建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低延时性的空天地海通信导航监视网络,实现在空无人机全过程管控,确保各类低空飞行器“看得见、叫得到、管得住”。强化低空数据算力供给,利用实景三维山东等数据资源,绘制低空高精度三维地图,实现低空空域资源高效利用。
三是建好低空智联网,让低空用户飞得“省心”。加快构建省市统分结合、界面清晰、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低空智能网联系统,与国家系统和省内空管、公安、应急、气象等监管服务系统有机衔接,实现“一窗口申请、一站式审批、一张网通管”。鼓励各市建设低空服务管理平台,无缝衔接省级平台,无偿为低空用户提供飞行计划、飞行情报、航空气象、告警和协助救援等基础服务,保障低空飞行高效率、低成本、规模化运行。
■ 地形级实景三维实现全省覆盖,创新开展国土空间低空空域规划编制试点工作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积极做好低空经济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和技术支撑,具体举措有:
一、强化测绘地理信息资源保障
一是初步建成实景三维山东。截至目前,地形级实景三维实现全省覆盖,16市完成城市级实景三维建设与LOD1.3模型构建,为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低空航线规划、航路管理等应用场景提供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
二是提升北斗导航服务能力。在已建成144座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基础上,持续加密基准站点,优化提升北斗时空数据综合应用服务平台,为省内各地市低空产业发展提供更加精准导航定位服务。
二、加强低空领域创新技术攻关
一是创新开展国土空间低空空域规划编制试点工作。选取临沂市为试点区域,以实景三维山东为统一时空基底,建立低空空域资源数据体系和评价模型,探索开展低空空间资源评估分析。
二是持续优化提升全省无人机联动管理服务平台。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整合全省无人机1600余架;采用“网约众包”模式,强化数据协同获取,累计发包任务3200余项,实现全省无人机资源统筹调度、高效协同和集约共享。
三、拓展低空设备多元场景应用
一是助力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利用无人机开展重点、隐蔽区域巡查,实时回传高精度影像,实现图斑自动化核查,降低外业核查成本40%以上。
二是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开展全省耕地复垦无人机巡检,创新采用“管理平台+无人机”协同模式,2023年9月以来,促成增减挂钩指标交易4591亩,交易金额达20.81亿元。
三是助力森林防火工作。全省七大重点林区实现无人机租机服务,有效助力重点林区火情监测、辅助决策及灾情评估等工作。
四是高效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结合监测区域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通过无人机作业获取精确定点数据,可提取全省松材线虫病疫木疑似问题图斑,有效降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成本。
为进一步提升无人机等低空装备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应用服务水平,更好支撑低空经济发展,下一步,省自然资源厅将继续积极配合省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规范无人机(场)资源集成准入条件,将省无人机联动管理服务平台接入全省综合飞行服务站和智慧低空飞行管理服务系统。
二是做好要素保障。加强机场周边区域国土空间、综合交通、产业布局等规划协调,合理确定通用机场等规划选址,做好建设项目用地等土地要素保障;持续更新实景三维,探索编制全省低空数字空域图,为低空经济发展做好测绘地理信息等数据要素保障。
三是赋能场景应用。牵头国家无人机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共享系统建设,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空公共服务场景,助力山东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 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过1.8万架,应用已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
发布会介绍,近年来,植保无人机在山东快速发展、广泛应用,已成为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和统防统治中,发挥了快速、高效优势,为粮食稳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在政策支持上,山东对符合政策的植保无人机报废和购置给予一定的补贴,报废最高可领取补贴6400元、购置最高可领取补贴14400元,进一步降低了植保无人机的购置成本、促进了升级换代,加快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二是在作业标准上,山东率先制定了植保无人飞机施药质量检测方法、植保无人飞机施药安全技术规范、植保无人飞机防治小麦病虫害作业规程3项省地方标准,提高了植保无人机标准化规范化使用水平。
三是在技术指导上,印发了《规范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质量指导意见》,在飞防作业条件、选配农药、作业参数、作业质量等方面制定技术规范。同时,加强对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种植大户等在科学用药技术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每年培训超2万人次,实现高质量作业,提升科学防控水平。
四是在推广应用上,目前全省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过1.8万架,应用已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广泛用于小麦、玉米、大豆等粮油作物病虫害防控,果树、露地蔬菜的应用也逐渐扩大。现在山东小麦“一喷三防”、秋粮作物“一喷多促”等统防统治作业几乎全部采用植保无人机,年飞防作业面积累计达1.7亿亩次,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山东将继续加大植保无人机报废和购置补贴力度,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植保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同时,跟进植保无人机发展,研究制定植保无人机施药作业技术指导意见,推进植保无人机规范化作业,为病虫害科学防控和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技术保障。
■ 打造低空经济气象场景,涉及人工影响天气领域无人机产学研用协同
山东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无人机等低空飞行装备在气象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目前看,至少在以下四个气象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一是开展气象观测领域应用,应用无人机可突破传统气象观测设备观测区域和时间维度的限制,如针对大雾的垂直立体观测可有效提高对雾的三维结构的观测。
二是开展生态气象领域应用,利用无人机搭载的光谱成像仪和激光雷达等仪器对农田、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植被长势和土壤环境情况进行“天-空-地”协同观测和建模分析,针对叶面积指数、土壤水分等卫星遥感产品开展真实性检验。
三是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用中大型无人机携带相关设备,可在云层中实现精准播撒催化剂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利用无人机机动性强、安全性高、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在复杂地形、恶劣气象条件及夜间等特殊环境下执行作业任务,有效弥补有人机在作业时段、空域覆盖度及飞行高度等方面的局限性,有效降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成本,提升安全性。
四是开展应急气象服务,在洪涝、山火等灾害中,无人机能深入灾区快速获取灾区气象实况,为救援指挥提供气象保障。
近年来,山东省气象部门将低空经济气象保障作为重点创新工作全力推进。一是推进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联合企业、院所共同成立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技术与应用联合开放实验室,以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技术和应用领域相关研究为重点,打造人工影响天气领域无人机产学研用协同的低空经济气象应用场景。二是通过国债项目集中建设长岛国家气候观象台综合观测系统,重点加强了垂直观测、雷达监测、通量观测能力,为低空气象科学观测试验提供基础保障,探索海陆协同的低空飞行气象保障场景。三是成立了航空气象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开展山东低空经济气象服务保障相关核心技术、业务产品、业务系统建设,目前已建立了“山东低空飞行气象服务平台”,服务于“山东滨州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等多个低空飞行场景。
气象既是低空飞行重要安全保障,也是低空经济重要应用领域。未来,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低空装备应用到气象专业领域。同时,气象部门也将加强部门合作,共同编制低空经济监测设施规范,加强低空经济气象基础观测设施建设;强化局企合作,联合企业共同研发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和机载微型气象设备;推进低空经济气象服务保障技术研究,为山东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气象支撑,打造越来越多的具有山东特色的气象领域应用场景。
文章转自低空经济观察